周一为什么这么难熬?

周一为什么这么难熬?

hyde1 2025-07-08 装修心得 1 次浏览 0个评论

原创 严肃的人口学八卦 严肃的人口学八卦

撰文

凌宛莹

香港大学社会学系博士候选人

责编

李婷

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健康学院教授

周一为什么这么难熬?

1

焦虑的周一

每到周一,许多人都会感到一种难以言说的焦虑。当周一的闹钟响起,前一晚的睡眠还未驱散周末的惬意,新的待办事项却悄然降临。周一,为什么这么难熬?

周一为什么这么难熬?

实际上,这种“周一焦虑”并非个体偶发的心理体验,而是在不同人群、不同国家间普遍存在的现象。以往研究表明,无论是全职上班族、还是已经退休的老人,几乎都在不同程度上体验过周一带来的压力、不适或情绪低落[1,2]。所谓的“周一焦虑”,并是个人意志薄弱,而是社会节律影响下的心理状况的自然涌现。

2

社会节律

社会节律,指的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围绕时间形成的一种周期性节奏。最典型的社会节律就是一周中工作日与休息日的交替:多数人通常工作或学习五天,休息两天。每天内部也有类似的节律,比如上班与下班、用餐与休息、入睡与起床等[3]。这种社会节律的形成,与工业化社会对时间分配和生产效率的高要求密切相关。

在这种节律下,工作日被赋予了履行工作或学业任务的功能,家庭和个人时间相对有限。大家通常忙于各自的学业或工作,家庭成员之间的陪伴和沟通时间相对较少。而到了周末,大多数人会把重心转向家庭、朋友和休闲娱乐,社交和情感交流在这两天明显增加。这种安排让人们在周末得以短暂放松,但同时也带来了“节奏切换”。我们每逢周一重新进入工作模式时,容易产生心理压力和适应困难。

周一为什么这么难熬?

工作日是不变的吗?其实,它并非一成不变,而是会随着社会发展和政策调整不断演变。以我国为例,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的是每天8小时、每周48小时的工时制度,即一周工作六天、星期天单休。直到1995年,国务院发布规定,全国范围内实行五天工作制,大家才拥有了“双休”[4]。因此,周末双休实际上是最近30年才出现的事物。

此外,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工作日并不完全相同。例如,在中东一些国家,如沙特阿拉伯,周五和周六被定为休息日,周日则是工作日;而在伊朗,传统上采用的是周四和周五作为休息日,周六开始上班。对于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焦虑的周一”很可能变成“焦虑的周日(周六)”。

周一为什么这么难熬?

3

社会节律对健康的影响

“周一效应”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不容忽视。很多人在周一会出现情绪低落、专注力下降、缺乏动力等现象。社会节律的突然切换会加重心理负担。周末人们往往放松警惕,作息不规律,甚至熬夜晚睡,这会扰乱原本稳定的生物钟。到了周一,身体和心理需要在短时间内完成从“休息模式”到“工作模式”的转变,这一过程往往伴随着明显的不适感。长期处于节律变动下,个体的心理弹性可能会降低,面对压力时更容易产生负面情绪[5]。

周一为什么这么难熬?

社会节律变化不仅影响心理状况,还会对生理健康造成影响。有研究发现,心血管事件(如心肌梗死、中风)在周一,尤其是清晨的发病率明显增高[6,7]。每逢周一,个体需要从周末的相对放松状态,迅速切换到高强度、快节奏的工作模式,这种“节奏切换”会导致压力激素(如皮质醇)短时间内大幅波动,从而增加心血管系统的负担,并可能诱发相关疾病。

最近一项研究针对老年群体发现,那些在周一感到焦虑的老年人,其慢性压力激素(如皮质醇)水平显著高于在其他日子感到焦虑的同龄人[8]。正如本研究的作者Tarani Chandola 教授指出的“周一似乎是一种文化上的压力放大器。对于某些老年人来说,周一的节律切换可能诱发一系列生物反应,可能持续数月之久。这种现象并不仅仅与工作有关,而是因为周一深深融入我们的压力生理之中,即使在退休之后仍然如此[9]。”

周一为什么这么难熬?

结语

周一的难熬并不是个体的意志薄弱,而是社会节律与生物节律冲突的结果。与其责怪自己不够“坚强”,不如对这种现象保持觉知,用从容的心态迎接周一的闹钟!

周一为什么这么难熬?

参考文献

1. Helliwell JF, Wang S. Weekends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 2014;116:389–407. doi: 10.1007/s11205-013-0306-y

2. Taylor MP. Tell Me Why I Don’t Like Mondays: Investigating Day of the Week Effects on Job Satisfaction and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Journal of the Royal Statistical Society Series A: Statistics in Society. 2006;169:127–42. doi: 10.1111/j.1467-985X.2005.00376.x

3. Vagni G, Cornwell B. Patterns of everyday activities across social contexts.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2018;115:6183–8. doi: 10.1073/pnas.1718020115

4. 张雅琦. 中国假期制度75年变迁:单休改双休用了45年,除夕重回法定假期. 华尔街见闻. 2024. https://wallstreetcn.com/articles/3733791 (accessed 2 July 2025)

5. Sabet SM, Dautovich ND, Dzierzewski JM. The Rhythm is Gonna Get You: Social Rhythms, Sleep, Depressive, and Anxiety Symptoms. 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 2021;286:197–203. doi: 10.1016/j.jad.2021.02.061

6. Shigematsu K, Watanabe Y, Nakano H, et al. Weekly variations of stroke occurrence: an observational cohort study based on the Kyoto Stroke Registry, Japan. BMJ open. 2015;5:e006294. doi: 10.1136/bmjopen-2014-006294

7. Witte D, Grobbee D, Bots M, et al. Excess cardiac mortality on Monday: the importance of gender, age and hospitalisation. European journal of epidemiology. 2005;20:395–9.

8. Chandola T, Ling W, Rouxel P. Are anxious Mondays associated with HPA-axis dysregulation? A longitudinal study of older adults in England. 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 2025;119611. doi: 10.1016/j.jad.2025.119611

9. 香港大学. 香港大學研究揭示「焦慮星期一」效應: 周一與慢性壓力激素水平上升相關 或對老年人健康構成潛在影響 - 新聞稿 - 傳媒 - 香港大學. 2025. https://www.hku.hk/press/press-releases/detail/c_28420.html (accessed 2 July 2025)

原标题:《周一为什么这么难熬?》

阅读原文

转载请注明来自夏犹清装修公司,本文标题:《周一为什么这么难熬?》

每一天,每一秒,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1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