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7月11日22时23分,在法国巴黎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7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决议,将我国申报的《西夏陵》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在贺兰山脚下,苍茫阔野上,西夏陵以其孤寂苍凉的风貌,诉说着那段消逝在历史长河中的久远故事。
那九座巍然伫立于荒原之上的王陵,究竟安葬的是谁呢?
西夏陵在仿照唐宋陵寝的规制的基础上,增设了碑亭的规制,遗憾的是,所有的碑亭都遭到严重的毁坏,只有在清理7号陵东西两座碑亭时,考古人员发现了大量西夏文及汉文残碑。从中成功拼合出一块西夏文碑额,并考释出碑额上16个西夏文篆书为:“大白高国护城圣德至懿皇帝寿陵志铭”。

由此,七号陵被确定为西夏第五代皇帝仁宗仁孝的寿陵,也是迄今为止唯一一座可以确定主人的陵墓。

而3号陵因其规模最大,建筑最精美,被推测为开国皇帝李元昊的陵寝。但无论我们是不是知道他们的墓主人是谁,都不影响西夏陵成为世界文化遗产。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历史研究所名誉所长 陈同滨:首先遗址保存的方式非常真实,非常完整,至于每一座陵是谁的、目前还不能确定,只有7号陵是可以证明的,其他的帝陵,到现在为止并没有找到证据,但是这不影响它依然是那个时期的王陵。

党项、汉、吐蕃、回鹘、契丹、女真等多民族融合、多元文化交流,共同造就了独一无二的西夏陵;而其真实、完整地保存至今,亦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和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过程提供了特殊见证。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历史研究所名誉所长 陈同滨:这种见证有助于理解多元文化交流对中华民族发展的影响和价值,整个历史过程可以让公众,不光是中国人,包括世界上的人们更好地理解中华文明的持续性、包容性这些特性,就是因为它是多民族不停交流交往交融的过程,所以它绵延不绝,延续下来,然后在延续的过程中,它必须具有不同文化之间的包容性。我们的历史过程就是这么走过来的,不同的民族都融入了整个中华民族。这一历史过程能增强中华民族的共同体意识。
转载请注明来自夏犹清装修公司,本文标题:《西夏陵的九座王陵,为何只有7号陵“身份揭晓”?》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