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案件日益显现群体性特征,法官丁宇翔在分享审判经验时直言:要让人民群众少跑腿、多省心。
7月30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征程上的奋斗者”中外记者见面会,五位来自法院系统的代表围绕“严格公正司法 用情办好百姓身边案”与记者见面交流。

丁宇翔 中国网 图
丁宇翔是北京金融法院的一名法官。从2006年参加法院工作以来,他先后审理了2500余起民商事案件,包括全国首例的“被遗忘权”案、首例银行间债券虚假陈述案、迄今为止国内登记权利人数量最多的证券纠纷普通代表人诉讼案等等。
金融案件常跟当事人的重大财产利益联系在一起,看似简单的案件背后有多层法律关系,如何才能高质效处理?丁宇翔在见面会现场进行了经验分享:首先,坚守初心是根本的立场。丁宇翔说,金融案件关乎人民群众的“钱袋子”,每一份判决可能都连着民生的冷暖,司法的智慧和温度应该体现在对人民群众一次次的释法说理中,为困难企业重生的一份份和解方案中。
其次,深耕专业是关键的能力。“金融领域创新发展非常快,很多新的产品模式、交易产品层出不穷,司法审判应该与行业的发展节奏保持同步。”丁宇翔举例说,在一起证券欺诈纠纷案件中,法官在深入研究总结资本市场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协同专业机构共同推动研发了一个全新的证券投资损失核算模型,让数据说话,让结果精准,用专业打破“信息差”,让260多名投资者服判息诉。
最后,抓住细节是关键的方法。“因为金融案件的复杂性往往体现在合同的某一个条款、产品说明书的某一段表述里,审理这类案件就像拆解一台精密的仪器,必须层层剖析,认真核查。”丁宇翔介绍,该院推行了“庭审百问”要素化审理模式,把大量的证券欺诈案件的事实细节进行梳理总结,最后形成10大类107个细节要素,让每一层法律关系都清晰可见。细节越扎实,裁判就越精准,公正和效率也就水到渠成。
另一方面,如何才能平衡“严格依法裁判”与“用情化解矛盾”之间的关系?“定分止争,既要解开法律的结,同时也要暖透群众的心。”丁宇翔介绍,在一起金融不良债权追偿案中,债务人企业因为个别项目短期资金链紧张而违约,“并非恶意拖欠,如果简单下判,势必会使这个企业正在推进的融资项目泡汤,同时也会影响广大投资者的合法权益。”为了确保债权人的债权有保障,确保债务人企业有生路,也让关联的群众不担心,历经多次协调、斡旋,最终促成各方当事人达成和解。
他认为,司法的智慧和温度应该体现在对群众多想一步的考量里,应该体现在为困难企业留一条生路的思虑里,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法律不仅守护公平正义,更守护生活的烟火气。
值得关注的是,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很多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涌现,给司法审判工作也带来诸多挑战。丁宇翔直言,目前,金融审判的难点主要是案件的群体性特征日益显现,“这类案件程序比较复杂,如果让当事人都来法院参加诉讼,花费的时间和金钱成本会非常高。”
为此,北京金融法院探索推行了“双轨双平台”群体性金融纠纷解决机制。“简单说就是‘选出代表集中表达诉求、参加诉讼’‘先行审理典型案件给出示范判决’两条腿走路,实现高效化解纠纷、维护权益、规范诉讼等多重目标。”丁宇翔介绍,在一起涉及2500多人的证券欺诈案件中,该院依托前述纠纷解决机制,让全球当事人足不出户实现了权利人的登记、诉讼代表人的推选和参与各个诉讼程序的需求,极大降低了当事人的诉讼成本,提升了法院的审理效率,“在案件当中让人民群众少跑腿、多省心,就是我们应对挑战的硬道理。”他说。
今年4月,丁宇翔获评全国先进工作者。“我深知这份荣誉应该属于全国法院每一位不忘初心、不懈奋斗的人民法官。”他说,自己将继续在工作中深入践行“如我在诉”的工作理念,坚持换位思考,把群众的事当成自己的事来办,为服务和保障金融高质量发展继续贡献力量。
转载请注明来自夏犹清装修公司,本文标题:《金融案件的群体性特征显现,法官丁宇翔:让群众少跑腿、多省心》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