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入脑入心入行,上海市委宣传部机关团委、市科技团工委、市卫生健康委团委持续推进第四期“党旗下的青春”初心寻访。
活动组织青年走访上海科技、卫生、宣传思想文化战线的老党员、老干部、老专家,在跨越年代的对话中感悟初心,从前辈的峥嵘故事里汲取力量,脚踏实地、善作善成,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共同奏响“青春心向党、一起向未来”的奋进乐章。
本篇聚焦上海市名中医施杞的“大医之路”。
人物简介:施杞,男,1937年8月生,江苏省东台市人,出生于中医世家。中共党员、国医大师,上海市名中医,上海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香港大学名誉教授。第2、3、4、5、6、7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全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医正骨疗法”代表性传承人。曾任中华中医药学会第3、4届副会长、中华中医药学会骨伤分会第1、2、3届会长,上海市中医药学会第5、6届会长。先后担任上海市卫生局副局长,上海中医学院院长,上海中医药大学校长。 施杞教授是上海石氏伤科第四代传人,是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医正骨代表传承人,荣获国务院有突出贡献专家证书等多种奖项,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初见到施杞教授时,他刚下门诊,没有停歇片刻便接受了我们的采访,“你们来者何人?”“你们来自何方?”几句亲切的问候瞬间将我们的距离拉近。随着施杞娓娓道来,我们领略到了他将自己的一颗红心一生献给祖国医学事业的热爱与坚守,也重温了他这一路经历的艰苦与永恒的大爱。

青年向施教授(左二)献花
播下中医的种子
1937年,卢沟桥事变的爆发让整个国家陷入动荡之中,施杞恰好出生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民不聊生,衣食温饱都是奢侈。“那时候,西医院都在城里,很少而且很远,不像我们现在这么便捷,很多人那时候是很难就医的,于是我的祖父就利用中医‘及时便利’的优势,诊治了很多病人……”施杞说道。
在祖父的启蒙及熏陶下,施杞对于中医产生了小小的热爱,默默在心里播种了学习中医的种子,一张方子,几根银针,十几味中药,看似简简单单的组合,却发挥着令人意想不到的疗效,小儿发热、妇女崩漏、白喉……不停变换着药物的组合,扎针的位置,各种疑难杂病都迎刃而解,病人的痛苦呻吟声也逐渐平息。从此,施杞内心对于中医学的热爱被无限放大,想要进一步探究这其中的奥秘。
“我当时就觉得,中医太伟大了,治病救人可以不只依靠西医,但是要想真正用中医医治好病人,要下的功夫也是不能小觑的!”施杞满脸笑意地分享他选择中医的初心,1957年,高中毕业的他在祖父的建议与指引下,成为了上海中医学院(现上海中医药大学)的第二届学生,从此,钻研中医、治病救人成为了他生活中最大的乐趣。

施教授与青年亲切交谈
“大医之路”
1963年,施杞顺利从上海中医学院(现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专业毕业,凭借着本科期间的优秀成绩与表现,顺利进入了上海中医学院附属龙华医院(现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成为一名骨伤科医师,师从石筱山,从此开启了属于他的“大医之路”。
上世纪60年代血吸虫病在南方诸多城市肆意妄行,上海也是全国血吸虫病严重流行区之一。号称千年瘟神的血吸虫病凭借着粪便及水源传播,极大影响人们的健康,患病的小孩子会营养不良,骨瘦如柴,患病的成年人会丧失劳动力,甚至死亡,患病的女性生长发育迟缓,出现贫血、青春期延迟,甚至损害生殖系统,出现生殖器官病变及妊娠并发症等……本就偏僻落后、环境艰苦的农村更加大了血吸虫的传播。“当时很多家庭孩子很多,农村都是一间房,床上孩子睡,床下猪羊睡,下雨时屋子里猪羊的粪便与雨水冲刷在一起,天晴之后就成为了天然的肥料,满屋的苍蝇到处飞,这无疑加剧了小儿泄泻、血吸虫病等疾病的发生率。”回忆起当时农村里艰苦的条件,施杞的语气满是心疼。
1965年6月26日,毛泽东主席提出要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哪里需要我,我就往哪里冲”,施杞作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员,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充分发挥螺丝钉精神,作为队长,组建医疗队动身前往上海奉贤区,扎根于农村,到群众中去。

年轻时的施杞(右一)
“我们当时利用学生暑假期间,学校清空了,一间间教室作为病房,病人们就打地铺在一排排躺着,每天我就不停地给病人们注射锑剂,大约一天能注射三四十个人吧。护士都震惊我一个医生打针比她们还熟练!”施杞用戏谑的话语同我们讲述着他的经历。
熟能生巧,巧能生医,医能缓急,急能救命。当艰苦的时代遇上贫穷的农村,医疗资源的匮乏,人们医疗意识的浅薄,疾病的肆意横虐,多重条件无疑让医疗工作难上加难。但施杞没有丝毫的抱怨,从早上八点到晚上十点,整天泡在工作中,救治了一个又一个患者。“看到他们在慢慢变好,我觉得一切都是值得的!”施杞满脸笑意与自豪。
耄耋之年仍坚守临床一线
从业以来,施杞一直坚持“医教研一体化”的理念,并不断亲身践行着。上世纪80年代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1992年,施杞担任上海中医学院(现上海中医药大学)院长,创新性地提出了“一体两翼”的教学理念,即坚持以中医药体系为主体,结合历代医家、传统文化、中医思维,同时与现代科学理论相结合,做到融会贯通。与此同时,施杞强调创新中心的建设要立足于“临床高地、科研中心、育人摇篮”三个高地,全方位、多层次地培养一代又一代的优秀中医学子。

采访后,施教授同青年合影。
作为石氏伤科的传人,施杞一直牢记着自己肩上的重任,至今已拥有60余年工龄的他,临床上先后诊疗的病人数十万,广受病人尊敬与信赖;科研上先后获得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二等奖、上海市二等奖等多个奖项;教学上先后培养了296名硕士、110名博士、2名博士后以及74个徒弟,代代相传,呈现“五世同堂”的局面。“都说名师出高徒,我想说感谢我的学生们让我成为了名师。”施杞谦虚地讲到。
1998年11月,施杞正式退休,后又回到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今年已处于耄耋之年的他仍坚守在临床一线工作中,不喊累,不诉苦,全身心耕植在医教研三方面的工作中,用自己的言传身教,引领一个又一个中医学子勇敢追梦,无私坚守。诊室里在诊治病患的间隙,常见他耐心给学生分析病例的场景,指导学生进行课题、职业、人生规划的场面也数不胜数。
结合自己的经历以及感悟,施教授提出一名优秀的中医传承人要有三个“30年”:第一个30年是追梦的30年,满怀梦想,脚踏实地,夯实基础,搭建好中医药体系的牢固地基;第二个30年是奋斗的30年,是勇担时代使命,努力成为中医药事业发扬传承的中流砥柱;第三个30年是坚守的30年,退休不下岗,到站不下车,为国家、为中医事业无私奉献。”“三个‘30年’是我们中医的优势与特色,很多职业很难真正做到退休以后还能在岗位上发光发热,但是我们中医人可以!我也努力向90岁依然坚守岗位的目标奋斗!把我们中医传承的根好好地传到下一代的手中!”施杞教授笑着讲道。
最后,施杞教授对于新一代年轻人们寄予厚望,希望当代年轻人们处理好“三个关系”以及保持“六个感情”,即就业与创业的关系,基础和机遇的关系,做事和做人的关系。要做到对党和人民有忠情、对病人有热情、对事业有爱情、对集体有感情、对亲朋好友有亲情、对生活有激情,打开眼界,武装自己,乐观向上,在中医药事业的发扬与传承道路上发光发亮。
转载请注明来自夏犹清装修公司,本文标题:《党旗下的青春|耄耋之年仍坚守临床一线,回望名中医施杞的“大医之路”》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