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苏·灌南,一场跨越十载的成长之约

姑苏·灌南,一场跨越十载的成长之约

hyde1 2025-08-19 装修禁忌 1 次浏览 0个评论

“高校长,我今年高考超过了一本分数线,谢谢您这么多年的关心和鼓励,我永远珍藏着您每年赠送给我的书籍!“

“蔡爷爷,我考上南京的大学了,今年去看望您就更方便了!”

“王书记,今年我就开始读大学了,是您让我格外感念苏州的美好!”

今年夏天,曾任省委驻灌南县帮扶工作队队长的蔡踊泓、苏州姑苏区派驻灌南的扶贫队员王超、灌南县张店小学校长高翔纷纷接到一个个关于高考的报喜电话,有的家长电话甚至打了一个多小时,他们当年组织的一场教育帮扶活动,将连云港灌南的农村娃和苏州的城里孩子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让10名苏北乡村的孩子看到了外面的广阔天空,激励着他们负笈前行,更引发出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双向奔赴,传出了一段“扶贫先扶智”的帮扶佳话。

10年前,时任省委驻灌南县帮扶工作队队员、张店镇小圈村“第一书记”王超在走访中关注到苏州和灌南城乡教育资源的落差,坚定了他“扶贫先扶智”的想法,在向蔡踊泓队长汇报并得到蔡队长的大力支持后,他和时任张店小学校长高翔联系,公开选定了张店小学10名品学兼优、全面发展的同学,牵线安排他们前往苏州新苏师范附小,与当地10名同龄人开启“浸濡式”结对学习实践。在那为期一周的时间里,孩子们一同坐在窗明几净的教室,在知识的海洋里并肩遨游;课后在操场嬉戏追逐,让友谊在欢笑中悄然生长;放学后,张店小学的孩子走进结对伙伴的家,在城市生活的细节里拓展视野,从不同的教育理念与生活方式中汲取成长的养分。

今年考取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的王翔至今清晰记得那一节让他心跳加速的英语课,他当时在自己的班级成绩第一,但课堂上苏州的英语老师全程用英语授课,一个个鲜活的单词像跳动的音符,让他第一次真切感受到“听不懂”的窘迫。他缩在后排,看着身边苏州同学举手抢答时的流利自信,手心的汗悄悄洇湿了课本。“那一刻,我的心像被什么东西撞了一下,原来教育可以是一扇窗,推开就能看见完全不同的光。”回忆起当时的情景,王翔微笑着说,“那次苏州研学留下的不只是照片,更是我成长路上的闪亮印记,差距也化作了前行的动力,让我暗下决心:必须更加努力,才能改变人生轨迹。”

岁月,在金鸡湖畔和灌河两岸静静流淌。10年之后,和王翔一样,当初从苏北乡村小学走出来的10名少年,用一张张闪亮的大学录取通知书诠释了“知识改写命运、爱心点亮未来”的鲜活内涵。今年高考放榜,张店小学当年参与结对学习的10名同学凭借着自身的努力和各方的支持,纷纷考取了心仪的高校:郑兴、范欣如考取南京林业大学,吴玉婷考取南京中医药大学,黄子娴考取江苏第二师范大学,高文静考取南京审计大学……他们用优异的成绩回报了曾经给予帮助的人们,也为自己的未来开启了新的篇章。

“一周的时间虽然短暂,但每次想起苏州的日子,心里都暖暖的。”拿到大学录取通知书的黄子娴语气里满是感念,“那是我第一次进电影院看电影,也寄出了人生中的第一张明信片。”回到张店后,她与苏州小伙伴陈曦怡的联系从未间断,书信往来、视频聊天,成了彼此成长路上的特殊陪伴。今年高考录取结果揭晓,黄子娴特意和妈妈专程赶往苏州,把考上大学的好消息,当面分享给这位跨越十年的青春挚友。

时光匆匆,10年转瞬即逝。站在新起点,这些年轻人心中装着更沉的责任。吴玉婷家境贫寒,母亲患病无法劳作,一家八口全靠父亲打零工维持生活。高考结束后,她立刻找了兼职贴补家用。“我之所以选择南京中医药大学,是希望将来靠自己的专业知识给妈妈治病,改善家里的生活。”吴玉婷表示自己还有个更大的心愿,那就是希望学成归来以后,能为家乡做点事,带动更多人一起往前奔跑。

不止吴玉婷,作为留守女孩的高文静,从小学到高中,在她前行的路上,各所学校都给予了力所能及的最大资助。

教育扶贫,是斩断贫困代际传递的利刃。从苏南到灌南,省委驻灌南帮扶工作队的这场“10年之约”,改变的不只是10名学生的命运,更在当地播下了“知识能改变命运”的种子,在教育扶贫的壮阔画卷中,激励着更多乡村孩子奋力奔跑。

“相信这些从帮扶中走出的学子,会带着这份温暖与力量,在各自的天地里发光发热;更会在未来的某天,带着所学回到家乡,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让教育帮扶的微光,汇聚成照亮更多人前路的璀璨星河。”回忆那段难忘的帮扶经历,已经退休的省委保密委办原二级巡视员蔡踊泓依然深有感触。

转载请注明来自夏犹清装修公司,本文标题:《姑苏·灌南,一场跨越十载的成长之约》

每一天,每一秒,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1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