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海为媒,汕尾书写“百千万”工程蓝色答卷

以海为媒,汕尾书写“百千万”工程蓝色答卷

hyde1 2025-08-20 装修图样 1 次浏览 0个评论

“天下海鲜,汕尾领‘鲜’,欢迎大家来汕尾品味海鲜!”8月16日,汕尾市海洋综合执法支队“中国渔政44611”执法船船长林剑锋兴奋地说。

当天12时整,一声嘹亮的警笛划破南海之滨的长空,为期三个半月的南海伏季休渔期正式结束。伴随着此起彼伏的鞭炮声,万千渔船扬帆竞发,拉开了今年汕尾的开渔大幕。

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在汕尾市海洋综合执法支队中国渔政44611执法船上全程直击了这一壮观时刻。

这场渔民期盼的盛景,更是广东“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下称“百千万工程”)在汕尾落地生根的生动注脚。

从“海上良田”般的智能化养殖网箱到走向国际的海鲡鱼订单,从“三鲜”飘香的美食盛宴到返乡青年打造的文旅IP,这座拥有455公里海岸线的粤东城市,正以“天下海鲜,汕尾领‘鲜’”的底气,在“百千万工程”的推进中,做实做强西承东联桥头堡,书写着海洋经济与文旅融合的新答卷。

海洋牧场激活蓝色引擎动能

汕尾地处粤港澳大湾区辐射粤东的第一圈层,拥有455公里海岸线及多个天然良港(如汕尾港、甲子港),海洋渔业、滨海旅游、海上风电等产业潜力巨大,是广东省沿海经济带的战略支点城市。

2024年,广东省委赋予汕尾“做实做强西承东联桥头堡、全力打造东海岸重要支点”的全新发展定位,要求其成为大湾区与粤东的纽带。汕尾则通过“百千万工程”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进一步落实这一战略。

以海为媒,汕尾书写“百千万”工程蓝色答卷

本文图片均由澎湃新闻实习记者 洪滢 摄

海洋是汕尾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源。近年来,汕尾充分发挥独特海洋资源禀赋,以产业为引擎,努力将海洋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据汕尾日报此前报道,汕尾海洋生产总值占比达18%,比广东全省高出近4个百分点,所以汕尾发展最大的机会、最大的空间在海洋。当前,汕尾紧紧围绕构建3+2现代化产业体系和“两高三新”先进制造业产业体系,以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为核心,打造千亿级海洋能源和装备制造产业集群,“蓝色引擎”规模初显。

省港航集团海洋牧场网箱建设项目的2座2万方插桩可沉降桁架网箱、100个C90加强型重力式网箱在陆丰碣石湾海域“安家”,211个重力式网箱正陆续投放;中挪三文鱼陆基养殖、华润零碳现代化海洋牧场等5个项目同步开工,海兴农捷胜现代海洋种业产业园等3个种业项目已投产,可年产优质海水鱼苗1000万尾...... 汕尾开渔文旅活动暨项目推介签约开工投产仪式上展示的一连串数字背后,正是汕尾三年来深耕海洋牧场的缩影。

“三鲜”全产业链走向世界

从“靠海吃海”到“养海富海”,汕尾正以全产业链思维打造“蓝色粮仓”。

汕尾市投资促进局官网介绍,按照规划目标,汕尾今年将产出40万吨海水养殖品,现代化海洋牧场全产业链产值可达154亿元。

近年来,汕尾深入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在深蓝画布上绘制现代化海洋牧场的宏伟蓝图。截至目前,汕尾共开工建设现代化海洋牧场项目14个,总投资约36亿元,同时储备现代化海洋牧场项目10个、预计总投资约99亿元,初步形成了涵盖种苗培育、装备制造、饲料加工、设施养殖、精深加工、公共服务、文旅休闲等的全产业链,推动汕尾海鲜从“土特产”向“名优品”升级。“海洋牧场+观光旅游”等创新模式,有效拓宽群众增收致富渠道。

以海为媒,汕尾书写“百千万”工程蓝色答卷

2025年5月,汕尾印发《汕尾市推动“三鲜”产业高质量发展工作方案(2025—2027年)》,提出以海鲡鱼、海胆、晨洲蚝为主打产品,构建全产业链发展新格局,进一步擦亮“天下海鲜、汕尾领‘鲜’”名片。

据南方+8月16日报道,海鲡鱼的鲜美不仅打动了本地食客,更跨越山海直抵中东市场。签约仪式上,阿曼采购商塞德签下价值1000万美元的海鲡鱼订单。“汕尾海鲡鱼即便经历长途冷链运输,依然能锁住那份令人难忘的绝佳口感。”塞德表示对合作充满信心,这份订单是国际市场对汕尾海鲜品质与保鲜技术投下的信任票。

农文旅融合,提质发展

“天下海鲜 汕尾领‘鲜’”等城市特色IP的打响自然也让这座海滨城市收获了巨大的流量。

澎湃新闻获悉,2024年,汕尾站全年到发旅客851.4万人次、增长56.6%;据电信运营商漫游大数据统计,全市接待游客去重后2592.23万人次、增长160.36%,其中过夜游客人数1742.58万人次、增长180.41%。

农文旅融合发展带来的经济效益和城市形象的提升,也促进了社会环境、营商环境的优化,吸引到了众多在外的青年人返乡创业。

以海为媒,汕尾书写“百千万”工程蓝色答卷

2023年,汕尾灶物码头夜市主理人、汕尾市港澳船务有限公司主理人朱本善辞别珠三角繁华都市,带领团队回乡创业。

据汕尾日报此前报道,汕尾灶物码头夜市所在的码头是八九十年代的汕尾港,属于汕尾市港澳船务有限公司,不仅是老一辈汕尾人通往香港的唯一海上交通点,还曾是市政府的临时办公地点。该海上航线关闭后,汕尾市港澳船务有限公司也随之退出历史舞台,该公司所在地和附近码头便闲置了。

为了盘活这片土地,朱本善和几名志同道合的年轻人组成了新型文旅创业团队,对占地面积达1.7万平方米的汕尾市港澳船务有限公司进行重构重塑,以具有丰富历史背景的七八十年代建筑为基础,结合当下青年属性、潮流文化与艺术概念等流行设计风格,融入汕尾地区的非遗、渔民文化、海陆丰风土民情等相关元素,打造具有汕尾风情与特色的汕尾港灶物文旅项目。

澎湃新闻在现场探访了解到,该项目试运营一年以来,年接待游客量超50万人次、客流高峰期日人流超2.7万人次,已成为当地夜经济的一张闪亮名片。

转载请注明来自夏犹清装修公司,本文标题:《以海为媒,汕尾书写“百千万”工程蓝色答卷》

每一天,每一秒,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1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