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家庭圆桌对话|名校校长们聚在一起,探讨这些话题

亲子家庭圆桌对话|名校校长们聚在一起,探讨这些话题

hyde1 2025-08-26 装修图样 1 次浏览 0个评论

名校校长们聚在一起会聊什么?近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体育青少节目中心打造了大型全媒体教育品牌项目《名师有名堂-身心健康在长隆》。

作为《名师有名堂-身心健康在长隆》的精彩篇章,“亲子家庭圆桌对话”邀请了广东仲元中学党委书记、校长邓胜旺,国家督学、北京市家庭教育研究会理事刘国雄,华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党总支书记、校长张锦庭,人大附中航天城学校校长周建华,深圳市蛇口育才教育集团总校长龚振,广州外国语学校党委书记林伟洪,广州大学附属中学校长欧卫国,北京市第八十中学党委副书记、校长任炜东多位教育界“大咖”与背景多元的亲子家庭汇聚一堂,围绕青少年身心健康教育四大痛点——“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角色弱化”“家庭作业的沟通焦虑”“代际关系中的情绪卡壳”“成长话语权的再分配问题”等话题,以学术洞察破解现实迷局,为困境中的家庭提供破题路径。

探讨:父亲角色对心理安全感的深层影响

一句孩子常问的“爸,我妈呢?”,背后折射出当下家庭教育中部分父亲角色易被忽视的现象。在围绕该主题的讨论中,四位校长分别从不同维度深刻阐释了父亲在子女成长中不可或缺的价值与应承担的独特责任。邓胜旺校长强调,父爱是孩子安全感的重要来源。他建议父亲与孩子交流应选对时机,如独处或散步时效果更佳,并需关注孩子情绪。他认为,父亲“刷存在感”的关键在于让孩子感受到“爸爸懂我”。刘国雄校长指出,父爱缺失对孩子影响深远,父母需共同承担养育责任。他强调父亲在培养孩子创造性方面具有独特作用,对儿子而言是榜样,对女儿则深刻影响其未来对异性关系的认知。张锦庭校长提到,9岁左右是儿童性格形成的关键期。此时孩子最反感妈妈唠叨、在外人面前被批评及被对比。他建议四年级后父亲应增加陪伴,因为孩子在被尊重、平等对待时才更愿意讲真话。他形象地比喻道:爸爸负责指明方向,妈妈做好后勤保障,孩子才能健康成长。周建华校长表示,养孩子是父母的“共同事”,但分工得“有侧重”:小学到初中前半段,妈妈多牵头,帮孩子养成生活、学习习惯;到了小学高年级和初中,爸爸要主动“扛事”,重点是帮孩子“打开格局”,通俗说就是“让男孩更有担当,让女孩更懂舒展”。他特别提醒爸爸们:“挣钱是为孩子,可孩子最缺的是你的心思。”别做“屋檐下的陌生人”,孩子的成长才是这辈子最值的投资。四位校长的观点虽各有侧重,但核心共识清晰:父亲的角色从不是可选项,哪怕只是多问一句“今天有什么想跟爸爸说的”,这份“在场”就会变成孩子心里的“靠山”。提升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存在感与参与度,是促进孩子全面身心健康成长的关键一环。

告别 “作业战场”:学业互动中的情绪保护

“不写作业母慈子孝,一写作业鸡飞狗跳”,道出了不少家庭辅导作业的困境,这类常见场景不仅会加剧亲子矛盾,更易引发孩子的厌学情绪与家长的焦虑心理。对此,两位校长指出,破解这一困境需以保护青少年身心状态为核心,通过家校协同筑牢情绪防线。张锦庭校长认为,首先要为孩子营造专注的学习环境,孩子做作业时家长不应看电视,家中最好不摆放电视,以此避免孩子分心拖延。同时,要明确做作业是孩子自身的责任,若孩子不愿完成,可让其带回去请教老师,借助孩子对学校和老师的敬畏心促使其主动完成。周建华校长表示,作业背后的核心是培养孩子的追求与责任心,因为完成作业本就是学生履行自身职责的重要体现。他指出,孩子作业出问题,根源往往在课堂,课堂学习有疏漏,作业自然会受影响。从心理学角度看,习惯是经过有效训练形成的自动化行为,像回家先完成作业这类习惯,通常2-3周可养成。此外,家长也需对孩子提出明确学习要求,引导其认真对待、全力以赴。两位校长的建议从环境营造到责任培养层层递进,核心正是让作业回归“孩子的事”。家长不妨少些越位干预、多些适度帮衬,既护住孩子写作业时的平和情绪,也让他们在自主完成的过程中,慢慢找到学业里的专属节奏。

亲子“调频”错位:沟通模式对情绪健康的影响

孩子的吐槽与父母的唠叨形成对抗性“声场”,如同调频错位的收音机,极易导致青少年压抑、叛逆等心理问题。校长们指出,沟通不畅是家庭情绪淤积的关键,需重构模式守护孩子心理安全。龚振校长用形象比喻点明沟通要义:父母不应做反复说教的“复读机”,而要成为孩子需要时才“点开”的“点读机”,精准把握交流时机与尺度。他进一步以“放风筝”类比,强调亲子沟通需像读懂“风的语言”般理解青春期孩子的心理——线太松则难引导,线太紧易引发对抗,唯有找准孩子的心理需求,才能找到平衡的沟通节奏。林伟洪书记认为,中国父母的提醒虽能降低孩子意外伤害风险,但过度唠叨会适得其反。他建议将单向说教转为 “双向校准”:一是用动作替代语言,如孩子坐姿不当时轻拍肩膀,避免言语摩擦;二是共同制定“可做与不可做”清单,明确规则边界;三是预留“空白时间”,例如规定晚间或特定时段互不打扰,各自专注事务,从源头减少无效唠叨。欧卫国校长提出,唠叨的关键在于把握分寸。从场合看,公众场合和饭桌上不宜说教;从内容看,要多关心提醒、少指责批评,多鼓励肯定、少否定打击;从方式看,需学会倾听孩子的想法,而非单向输出。他强调,只要选对时机、找对内容、用对方式,家庭中的“唠叨”也能转化为传递关怀的温暖交流。任炜东校长指出,孩子反感唠叨的背后,是主体意识的觉醒,从学吃饭时拒绝父母布菜,到青春期抵触过度干预,本质是孩子渴望自主掌控生活。他表示,青春期孩子已有明确的规则意识和自我反思能力,父母沟通时需基于尊重与理解,围绕具体事情“就事论事”,聚焦问题原因与支持方法,而非重复说教。同时,在价值观和大是大非问题上要明确立场,像老师传递新观念般引导孩子提升认知,孩子自然会愿意倾听。四位校长的建议从沟通尺度、方式、时机等维度切入,为家长提供了可操作的“调频”方案,助力家庭打破对抗性沟通僵局,构建更具温度的亲子关系。

青春期“反骨” VS “爹味”:平等对话与心理认同

当父母的“爹味输出”撞上青春期子女的“反骨觉醒”,不少家庭陷入亲子博弈。校长们指出,这本质是孩子对平等尊重的渴求,化解关键在于守护其心理自主性,四位校长结合观察给出了切实指引。龚振校长认为,对孩子的引导得“分阶段来”。人生关键节点比如选专业、做职业规划时,父母该给建议就得给,但最终决定得和孩子一起商量着来。“不是替他拿主意,是陪他理思路”,这样既帮孩子把了关,又护着他的自主感。林伟洪书记打比方说,教育从不是“下命令”,更像“搭伙走一段”。比起端着家长的架子压孩子,不如蹲下来平等地聊,该提醒的事别含糊,该让他自己闯的就放手,既得有正面管教的底线,也得留着让孩子自由舒展的空间,这样他反倒长得更顺。欧卫国校长强调,随着孩子年龄增长,自主意识会不断增强,父母权威的表达需注重方式。父爱应如“山”般沉稳,成为孩子的依靠,同时胸怀宽阔;母爱应如“水”般温柔,传递关爱却不泛滥、不控制。他提出“副驾驶理论”:当孩子逐渐主导自己的成长旅程时,家长应做好“副驾驶”,不抢方向盘、不随意指责、控制自身情绪,在孩子犯错时给予容错空间,同时做好辅助支持,如此亲子关系便能更趋和谐。任炜东校长指出,家长的成长经历使其规则、习惯与目标已趋于成形,而孩子尚处于学习与实践的阶段。正如多位校长所言,孩子在犯错与纠错的过程中实现成长,家长不应以自身数十年的人生经验,强求孩子即刻达到相应水平,需给予其成长的时间与空间。家长既要向孩子传递真善美与是非善恶美丑的标准,也要适时给予善意提醒,并保持耐心等待。从分阶段引导到平等相处,从权威收放到底线守护,四位校长的建议绕开了“说教”,说到底就一个理:把孩子当“同伴”看待,既扶着他走,也让他自己走,亲子间的“博弈”自会变成“搭伴”。

圆桌之上,思想的河流奔腾交汇,这正是《名师有名堂-身心健康在长隆》为大家呈现的生动场景:理论研究不再悬浮空中,家庭经验也拥有了学理的指引,一场自然生发的教育对话让家、校、社的协同育心变得真实可感。它清晰昭示,青少年身心健康这枚珍贵的“共生果”,唯有家庭以温暖的陪伴取代焦虑、以深度倾听疗愈心灵,学校将危机化为教育契机、让压力成为成长动力,社会敞开资源搭建互动“运动场”,才能丰盈饱满。当三方合力,以情感滋养、科学引导和社区支持为坚实基座,便共同托举起一座照亮未来的“育心灯塔”。

转载请注明来自夏犹清装修公司,本文标题:《亲子家庭圆桌对话|名校校长们聚在一起,探讨这些话题》

每一天,每一秒,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1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